歷經十月有余,新興縣舊城活化項目之文昌橋終于露出真容,作為承建方,翔順建設承載著縣政府復建新興老橋,再現新州八景之一“昌橋夜月”的光榮使命,以嶄新手法復刻新州的歷史印記。
新建文昌橋是五跨鋼混人行拱橋,橫跨新興江支流——集成河,連接縣城東街以及文昌路,總長度88.3米,橋面寬8.6米,單拱最大跨度20.5米,橋上古建筑最大高度為12.5m。整座橋以明清風格為主題,從橋端到橋中分別建有四角亭、風雨連廊,以及風雨廊中亭。
在整個項目施工過程中,項目團隊需要克服汛期施工、水文地質復雜、工藝繁復等困難,歷經無數次設計、施工的多方案比選、推演,文昌橋的美麗身姿最終得以躍出水面。
為致敬文昌橋悠遠的人文歷史,文昌橋四座橋墩均按古橋的“魚咀”形制進行外觀設計,為再現古橋樸素的質感,橋墩采用清水混凝土工藝,不加裝飾。文昌橋五拱結構,弧度弧面兩兩不同,拆模即成品,裸妝勝濃妝,需功夫在手責任在心。橋廊上的工藝構造更是古風撲面,目不暇接:最出彩的要數斗拱,分門別類數來竟有10余種。
橋上的古神獸神態各異,而且寓意十足。祥龍吐水,風調雨順;石獅作吼,群獸懾伏;蚣蝮鎮河,四方平安;仙人走獸,如意吉祥。大額枋、小額枋、正脊、走獸、瑞獸、正吻、雀替、瓜柱、博風板等,形態各異,走進文昌橋就像走進一座古建的博物長廊。
同時,項目部團隊也極力推廣工匠精神的傳承。例如純手工開模定做的斗拱構件、傳統的木結構榫卯工藝、古建筑屋面搭六留四的鋪瓦工法等等,讓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能一代代地傳承下去。
目前文昌橋已進入緊張收尾階段,確保在即將到來的十·一假期前,把昔日“昌橋夜月”的景觀重新呈現到大眾的眼前。翔順工匠將追求精益求精,助力新興高質量發展。